1.当人类把其自身的存在完全寄生在由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可见的”虚妄之中的时候,很难想象人们还能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和良心底线,而不是跟着社会发展的“巨龙”一起越界,飞到吞噬一切良知和道德的“黑洞”之中。试图用可见性的物质财富填满“存在”这个黑洞的最大悲剧在于:“没有谁能跑赢欲望,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的东西,却无力地发现,那个黑洞还在。物质也许能带来短暂的一次次快乐,但绝非幸福。”最终,很多人为了填满自我存在的那个巨大深渊,不自觉地把自己整个地埋葬在物欲的巨大黑洞之中。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A.人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B.物质能够解决停留在虚妄之中的存在难题
C.物欲时代不存在最基本的道德和良心底线
D.人的存在应当超越“可见的”物欲性追求
2.员工家庭福利政策的长期缺失,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成本降低、产量提高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对员工而言,抛弃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显然不是合理的职业规划。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家庭福利政策的匮乏实际上反映了美国经济中企业和员工之间权利不平衡的状态。经济产出流入公司利润的份额在飙升,而员工的薪酬却停滞不前,这必然会导致美国陷入人才流失的困境。
这段文字意在:
A.揭示个人职业规划和现状之间的矛盾
B.指出美国企业和员工权利不对等的问题
C.揭示美国人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
D.强调美国家庭福利政策缺失的不利影响
3.当史前人类到达世界的新区域时,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大型动物突然灭绝了,较小的物种却幸存下来了。大型的、生长缓慢的动物很容易成为猎物,所以被迅速猎杀直至灭绝。现在类似的情况可能正在海洋中发生。
这段文字提到史前大型动物的灭绝是为了说明:
A.大型动物更加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B.当大型动物消失时,小物种幸存了下来
C.如今大型海洋动物可能面临类似的威胁
D.生长缓慢的鱼类比生长快的鱼类寿命长
1.D【解析】文段开篇提出问题,人类把自己的存在寄生在“可见的”虚妄之中就很难守住道德和良心的底线,随后分析问题的严重性,试图用可见性的物质财富填满“存在”的黑洞不会带来幸福,最终会将自己埋葬在物欲的黑洞之中,故文段重在强调把自身的存在寄生在“可见的”物欲上会带来危害,即人的存在应该摆脱“可见的”物欲,对应D项。A项“人的存在本质”并非文段重点,文段重在强调人的存在要超越“可见的”物欲,排除;B项表述与文意相悖,文段指出试图用物质填满存在的“黑洞”会带来悲剧,可知物质无法解决存在难题,排除;C项“不存在”表述过于绝对,文段的表述为“很难守住道德和良心底线”,而非绝对的不存在,排除。
2.C【解析】文段开篇指出员工家庭福利政策的长期缺失对企业而言有优势,然后通过转折词“但”指出对于员工而言是不合理的,随后通过经济学家的观点指出这反映了企业和员工之间权力不平衡的状态,尾句通过“这”对前文进行总结,并通过“导致”引出结论,指出这种不平衡会导致美国陷入人才流失的困境,故文段重在分析美国人才流失背后的原因,对应C项。A项“职业规划和现状之间的矛盾”无中生有,文段虽然说了不合理的职业规划,但是并未提及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不对等的问题”非重点,文段重在强调最后导致美国人才流失的结果,排除;D项“不利影响”表述不明确,文段强调的结果是人才流失,排除。
3.C【解析】文段开篇指出史前人类面临的一些“奇怪”事情,即大型物种容易灭绝。后又解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接着在尾句用“类似的情况”指代上文,得出结论,指出这种情况可能正在海洋中发生,即海洋中的大型动物也有灭绝的危险,对应C项。A项“影响”可好可坏,表述不明确,且没有提到“海洋”这一核心话题,排除;B项,对应尾句之前的内容,非重点,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文段重点想指出这种现象可能正在海洋中发生,排除;D项,文段未提及生长速度会影响鱼类寿命,故无中生有,排除。